汲取信仰之力,点燃奋斗之火
一部六班 李一格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题记
我喜欢读百年前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 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我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
“乘风破浪”体现为一种豪迈的志向,彰显着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许,这个词非常适合形容时下人们的心境和姿态。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乘风破浪,他们以奉献精神和求实心态击退了疫魔;北斗的研制者乘风破浪,他们以自主创新的力量为中国人争了气;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乘风破浪,他们立足平凡岗位,拼搏进取,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无数个“我”集合成“我们”,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为同心筑梦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注脚。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顾我国近几年来的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场面蔚为壮观,多个领域都正在发生着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人们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奔跑,满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一往无前。再接再厉,愈挫愈奋,我们就能踏准时代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必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拿出“中流击水”的劲头,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必将抵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境界,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2019年1月16日,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身为一叶无轻舟,愿将一生献宏谋。”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当然是出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似乎又不止于此。
风骨坚韧、不失本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王希季、钱学森、师昌绪、郭永怀、南仁东、黄大年、程开甲……如果列下去,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选择“追这样的星”的人,似乎也不必担心偶像可能出现的“人设”崩塌。回望历史风云,他们的价值坐标从不曾迁移,他们的信仰始终在场。也许有人觉得谈“责任”“使命”“信仰”这样的大词有点儿空洞和矫情,但面对社会的喧嚣浮躁,恰是于敏们的故事,让我们得以暂停下来,重新审视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观上的迷茫。
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功勋卓著,青史不泯,如今他换了一种方式,和国人一起,奔跑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