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同学们的不同情绪都在瞬间爆发:“啊,这次我怎么考的这么差”、“没想到我居然蒙对了,耶!”、“怎么会这样啊,明明很简单的题我怎么错了呢”“不错不错,对得起我平时的努力”,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愁,不管是嘴上说的,还是心里想的,同学们对于自己考试结果的吐槽,都能归结为对考试成绩的归因。
归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归结原因,就是我们如何对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成败寻找原因。比如把自己迟到的原因归结为闹铃,这次没考好归结为运气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探索和解释。然而无论找到的原因是否是真正的原因,对原因的解释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它都影响了我们的随后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六个原因,而这六个因素又被纳入三个维度。
有调查显示,我们高中生主要有六种归因类型,不同的归因可能会对大家产生不同的影响: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 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 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 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
有些同学在面对某些科目的时候,将考试结果不理想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即“学不会”。但是你真的用尽百分百的努力去学习了吗?还是只是以不适合学为借口,但是内心其实对这门科目是放弃了呢?所以,在进行考试归因的时候,建议大家在对考后成绩的总结分析时要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
一、分析原因时要有依据,而不要自己主观臆断。
二、一般情况下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一味埋怨外部环境可能会使自己失去动力,但同时也不要一味地自责。
三、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