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中学习——如何与同学友好交流
老师我读高二,新同桌上课总是很用力地踩凳子,我就容易分心,我对她说过,可没几个星期她还是一样,我甚至怀疑她是故意的,可能因为我不太说话,上课她和我讲话也很少答理,觉得我们没共同语言,我总是独来独往。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老那样,她是讨厌我吗?请问老师我要怎样做呢?
我们先一起来读这样一个故事:
周正辉做数学题正渐入佳境,忽然又听到同桌耳塞漏音所发出来的“嗡嗡”声。烦人啊,耳根都起毛了!好好的一节自习课全给那个烂耳塞给毁了。“看来,这么下去,以后的自习课都得泡汤。”周正辉耷拉着脑袋,一脸的沮丧。的确,自从同桌喜欢上了在自习课用耳机练习英语听力之后,每次上自习对周正辉来说都是一场耳朵与声音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早已精疲力尽,而对方却依然如故,毫发无损。不管怎样,周正辉想自己总也不能勒令同桌以后不要在自习课上听英语呀,那周围的同学会怎么看自己?更何况,同桌还是自己最要好的足球伙伴呢。一天中午,同桌刚坐下位子打开抽屉,就看到里面放着的一副崭新的耳塞,原来,这是周正辉买来送给他的。当同桌戴上新耳塞后,他心里甭提多喜欢了,当场就把那副漏声的耳塞扔进垃圾筐。从此,自习课上周正辉再也听不到从同桌耳塞里漏出来的“嗡嗡”声了。
通常,对于别人的行为给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第一反应大多是强烈要求对方立刻改变,并且希望下次不要有同样的行为再次出现。这种做法,合乎情理,只是,更多时候反倒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被指责”“被命令”了,碍于面子而难以接受,一时间不情愿改变。这样的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屡见不鲜,发生争执的两人,明明是对方的不对,即便给了建议也没见对方有所改变,甚至还惹人一顿冷眼。这样看来,我们不妨换个方式,从问题的症结着手,试着给予对方某种善意的、鼓励的回应,这样,既无伤双方的友好关系,也令对方消除了令你深感不满的行为,同时,你希望改变对方的愿望也达成了,何乐而不为呢?
无论你急着想改变谁,或是改变什么,如果忽略了存在已久的客观事实,一味地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时之间肯定会让对方感到难以达成,也会常常使自己陷入沮丧的情绪之中。因此,在着手帮助他人改变之前,除了考虑自己心中的希望之外,也同时要考虑既已存在之久的现实状况,予以对他人习性上的理解。我不知道是不是对所有人来说时间都是一剂良药,但是保证时间上的给予,真的才可以更好地成就更多的东西。
下一篇:: 高中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