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黄河·芦苇
故乡·黄河·芦苇
高考年级三部二十四班 毕慧珍
记忆中的家乡,是黄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芦苇。
站在黄河岸边,满眼的黄色:黄色的河水,黄色的河滩,黄色的沟壑,甚至黄色的天空。望着滚滚的河水,静静地,感受河边风的粗糙,去闻那风中的咸味儿。白色的土地,是盐碱。小时母亲哄我说,人们在黄河岸边劳作,久而久之,汗水洒满了土壤,变成了白色的盐碱地。勤劳的故事便在心里扎根,可在这盐碱之上,只有芦苇。
后来上了学,知道了盐碱地的贫瘠,却愈发对芦苇感到敬畏。荒凉之地,缺少玩伴。犹记在芦苇间,一人一狗,两岸的芦苇地是我儿时的天堂,承载了我幼时的美好。躲在芦苇丛中,看它细小的身躯挺立,在盐碱之上坚毅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面向黄河,静观其千年的奔涌。一颗小小的芦苇种子便在我的心中悄无声息地种下。
后来,种子在心中发了芽,渐渐地,长成了一片芦苇。黄河,便在其间流淌。
记忆中的黄河,那片芦苇,是那样的荒凉。可就是这芦苇,这荒凉,不断地呼唤,为前行的人们提供灵魂的栖息之所。芦苇的种子随黄河漂流,奔流到海不复回,河水流到哪儿,芦苇的根就在那儿扎下,不畏前程艰难,不畏路途奔波。
为追求前途梦想,我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国庆放假,父亲接我回家,车行驶到黄河大桥上,父亲不禁感叹,给我讲起他的故事:十七岁的少年,第一次坐车通过黄河大桥时,心中所想只有怎会有这么长的桥,俯视黄河,才知两岸那么不起眼的芦苇,竟也是这般壮美。深秋的芦苇荡褪尽了绿装,苍苍茫茫,飘飘摇摇的芦花飞雪,是黄河岸边特有的诗意。彼时的父亲眼中便多了一丝别样的光。而后几十年走南闯北,父亲说,心中却总是记得十七岁时的情景,无论身在何处,心中的黄河总未停止奔流。听完后,我的心中也有了别样的滋味。而今十七岁的我亦奔波在黄河大桥之上,俯视黄河,亦惊叹于其“天上来”的气势。冥冥之中,迷茫的心灵似乎有了指引。遥望那黄河入海之处,万般荒凉,便是我的家乡。心归之处,却是那奔流不息的黄河。
于是我便想,再去看看吧,去看看那瘦小的芦苇,看看那荒凉的盐碱。
重新踏上那片盐碱,却惊喜地发现映入眼帘的不再是那无边的芦苇,那与人共生了几千年的荒凉啊,在此刻却顿生了别样的感慨。我贪婪地嗅着,还是那股咸咸的风,却不再苦涩,而是多了些许清甜。且听,还是那芦苇在沙沙作响;再听,却听那不知名的鸟叫从天空传来。而伴随黄河奔涌的,却多了岸边的稻花,其间的牛叫,大型机械工作的轰鸣,游客的热闹和人们脸上的微笑……
不单单再只是芦苇。
人们说,黄河正迎来她的新生。
黄河入海处,是盐碱荒凉,是芦苇坚毅生长,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灌注,亦是无限可能的新生。
且去拥抱芦苇,去感受盐碱滩的荒凉。
且去聆听吹过芦苇的风,听它诉说盐碱地的新生。
下一篇:: 知否,知否?应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