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渐行渐近的2016年高考,或许还有部分同学对化学依然“心存畏惧”,难以找到“如梦方醒,醍醐灌顶”的感觉,那是你在学习方法、学习思路上依然沿续旧路,现为这部分同学提供以下建议,以供借鉴。
一、内容与形式的建议
1.1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理解概念、巩固基础知识。
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是中学化学的基石,对化学复习解题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特别一些很相近的概念,同学们很容易混淆,这样造成答题错误率增加。例如: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等,我们可以通过书本的概念或样例重新进行辨析,借助表格、归类辨析,区分其异同点。
1.2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方程式所代表的各种反应原理就是我们掌握化学知识的利器。面对教材有些同学认为“教材是枯燥的,教材知识离我们平时的考试题很远”,无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说你还没有真正懂得如何阅读化学书。教材中有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方程式是我们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利器,很多同学对书本的化学方程式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你拿什么来解答问题呢?所以熟悉教材中的方程式是你决胜的“本钱”。每个方程式都蕴含着化学反应机理,我们是否关注了其中的内涵呢?例如“2F2+2H2O=4HF+O2”这一方程式,它不仅告诉你F2是卤素单质中性质的反常性,也告诉你F2单质的氧化性比O2强,还能告诉你“以强制弱”的化学机理,氧化还原反应如此,酸碱反应亦如此。
1.3理清脉络,发散思维,类比推理。
第一轮复习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借助联想,进行思维的发散性思考,把握知识网络。教材内容编排是以章节安排的,那是为上“新课”准备的,那么在高三复习时,你面对教材应该有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整体观。例如复习无机化学部分,我们应该按照“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碱→盐→存在”体系进行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应按照“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脉络进行类比性推理思考,这样形成章的整体观。章与章之间又是如何交错连接的呢?那就是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官能团的性质和不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化思想,例如教材中烃的衍生物是以“卤代烃—醇—醛—酸—酯”编排的,你看出“门道”了吗?还有如你看到醇羟基时,你有没想到酚羟基、羧酸的羟基呢?你认真整理和比较它们的性质了吗?
我们在教材中所学的物质都是各类物质的代表,还有很多未知物质我们未学,而在高考中我们又总要面对 “新鲜物质”的考查,那这些真就新鲜吗?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面对“新鲜物质”我们就要给它找类别,回归到它的家族中去思考这个“新鲜物质”的相关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相似性”、“递变性”进行思维的发散性思考,按照类比推理的方式需找突破口。
1.4关注细节,消除盲点。
也许很多同学可能认为,教材中很多内容没实质性东西,考试不会考或者很少考。例如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环境保护等,其实恰恰相反。新课标《考试标准》中特别强调:“注重考查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于生产实践,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使得高考试题与时代保持着鲜明同步性,当今社会非常重视环保,而且试题的选题材料又非常新颖,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环境问题,挖掘其与化学的联系,为高考做好准备。考题中有很多试题就是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再现,如果不去整理就成为你的知识盲点,造成“一粒小砂石咬蹦一嘴牙”的尴尬局面。高考题往往不是”“裸露”知识的考核,而是在情景中的解答问题,它给你一种情景化的视角,你就不会因看到大量陌生的情景而害怕。因此,我们有很多的查漏工作要做,不仅要细致还要到位。
1.5运用新视角,重新审视课本实验。
纵观近六年高考实验题,实验考题很有特点,90%上出自教材,其中很多是完全教材实验的再认识,因为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我们高中层次的学生来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贮量是比较少的,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限,那么实验会不会研究我们知识体系中完全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呢?可能性极少。因此用新角度对高中化学课本实验进行重新审视,就成为高考实验考试内容的主流,关注书本实验,梳理教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思路尤为重要。
实验的考查都是以“物质性质”为切入点而展开的,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合适原理,根据原理式所提供的物质性质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判定杂质,根据产物及杂质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装置;根据产物性质选择合适的物质性质验证装置;根据产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我们发现实验考查的小知识点不少,但按照“物质性质”作为切入点和分析思路,从“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运用“类比、逻辑推理” “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足以复习掌握化学实验知识。
二、有效练习的建议
2.1讲究变式,提炼核心知识。
题目是永远解不完的,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过题目从背后去看,那么核心的东西是不多的,题目无非核心知识支持下“变种”,就好像大家学过遗传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相似,它们只是核心知识中“某一部分碱基对发生变化”一样,产生的很多变式。因此在变式中提炼核心知识,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学会从练习的变式中找到书本知识的“原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又收放自如。
2.2关注细节,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很多同学在解题时很粗心,因为他往往不拘“细节”,结果是感觉不错却离题千里。如写出离子方程式,却成了化学方程式,结构式成了结构简式,名称成了符号;写热化学方程式丢了物质状态,可逆符号成了等号,气体和沉淀没有标号,有条件的反应在无条件中发生等。
2.3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
化学原理如元素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的一般规律,要重点回顾。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在学习能力层次上属于综合应用,此内容在高考考试中约40%-45%。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PH值及各种守恒关系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复习中着重对“两平衡、三守恒”即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进行分析,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类练习和变式练习。
2.4归档整理,提升错题价值。
高三复习过程中错题的价值之一“筛选”。面对通读、精读、练习、听评等一系列环节后,我们是否还有漏洞未补上呢?习题中那些因知识点遗忘、理解有偏差而出错的题目就是我们的一副好“筛子”,这副“筛子”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筛选真正的漏洞,以便于我们完善化学知识,其他科目亦然。面对这些错题,我们按照考查点或错点类型进行归档整理。每一类的错题放在一起,同类但不同法的题目整理多了,解答这类题目的规律、方法、技巧自然在错题本上就呈现出来,而这也为二轮专项复习提早做了物质与智力的双重准备。
在复习中要定位准确,不要奢求高分,全国卷中得高分者寥若星辰,只是为学霸学神准备的,要求不高,只求百分之七八十得分就行,只需:回归课本,适当练习;注重基础,关注实验。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