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圣园日,一世师生情
西南大学 李欣益(圣都15期学子 班主任:王志强)
仍记得2022年初入圣园的那天,日头很大,蝉鸣很闹,眼镜挡住了高考的失意,口罩遮住了十八岁的消沉;仍记得初见您的那天,“一声同学,一生同学”的板书,逐渐“破冰”的班级氛围……仍对我们的初见记忆犹新,仍对窗外晃动的光斑念念不忘,仍常常地想起您,我的班主任,我最亲爱的王志强老师。
若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复读”,我会一脸轻狂又不屑地告诉他,是人生的落榜生,青春的失败者才会再去体验的又一年高三。是的,当年的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认知与我的行囊和失意一起跨越二百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了这片三百亩的土地,那四百出头的分数不高不低地卡在我的喉咙里,窒息的感觉让十八岁的夏天都蒙上了一层灰色。我猜大家当时也与我一样的叛逆又沮丧,所以报到那天教室的空气才会如此的粘稠,回忆起来实在压抑。
直到晚上您出现在教室里。您的笑容将教室里的沉闷划开一道倾泻的口子,您有力的话语钻进了十八岁少年的耳中。那时的我尚且不知道与您之间将发生的种种,只是本能地感觉敬畏又亲切。您的自信与从容,令那时的我深深地信任上了这位看起来“很靠谱”的班主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高昂的语调,那富含激情的课堂,至今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那无聊难啃又令人“头秃”的数学在您的讲授下仿佛变了个样子。那些五花八门的公式不再陌生,那些望而生畏的题目不再令人无从下手,哪怕是压轴的导数题也让我跃跃欲试,敢去一试。
在我心中,您是一位“收放自如”的班主任。我记得早读被您抽查背诵时的紧张,也记得查寝时您的关心打趣;我记得迟到时被您批评时的窘迫,也记得谈话时您的亲切温柔。高四的犹疑像影子,压力和焦虑与日递增,但您的督促与陪伴,办公室里亮到最后一刻的灯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令我们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子里迷失了前行的方向;是一包小小的纸巾,擦拭我们压抑的泪水,稳住我们踉跄的心绪。
事实会告诉我们答案,时间会回应我们的犹疑。但在那些压抑又难过的日子里,被高考痛击过一次的少年们短时间内真的很难再重拾信心,那散不去的声音一遍遍地在夜深人静时萦绕在耳边,事实带来的不是坚定的“我可以”,而是犹豫的“我还可以吗”;时间更无法在那个仿佛望不到未来的阶段里回应我们的犹疑,于是那一声声坚定的“你可以”,那一次次热血沸腾的班会,都成为了撑下去的动力和走到最后的原因。
往事历历犹在目。因为早读被您抽查太紧张没背过被“惩罚,于是大中午头站在您办公室外边大声诵背发泄不满;因为某次您班会上的建议,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主动留下学习;因为办公室的初次谈话被鼓励,于是那无法说出口的感激只能被我放进每一个早起的清晨和每一个晚归的深夜,从此朦胧的星光和高悬的月亮成为了我的同行者;因为焦虑,利用午休给您写了小纸条,被叫去谈心;因为三模失意泪洒办公室……不愿与父母诉说的委屈,不便与同学倾诉的焦虑,不能流出来的眼泪都被您照单全收。
我从前觉得艺术作品中的“老师”形象实在虚无,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却在您身上找到了原型。
直至今日,在别人对“复读生”好奇、揣测的复杂目光中,在回想起那段苦涩、充实、独一无二的一年复读生活时,在回忆起那一个个辗转难眠的日子时,我恍然发现,您的身影始终贯穿始终。睡眼蒙眬的早读有您,奋笔疾书的课间有您,焦头烂额的备考有您,焦躁崩溃的瞬间有您;中秋有您,十一有您,春节有您,端午有您;九月的校园有您,十月的落叶中有您,十二月的寒风中有您,六月的热浪中亦有您……
我曾拖拉懒散,您让我快点别磨叽;我曾徘徊挣扎,您一步一步看着我从泥潭中摸爬滚打出来;我曾焦虑崩溃,您擦干我的眼泪,坚定地看着我重新站起来;我曾担忧惶恐,感激的话梗在喉头——我担心最后一战打不好,惶恐您的付出在我身上落空。
我惶恐不安,我全力以赴,我始终都未能亲口、郑重地握着我的成绩再对您说一声“谢谢”,如今也只能隔着一千八百七十一公里,含着泪敲下这一个个单薄的汉字。
我有满腹的词句,满腔的感激,沉甸甸的思念,可最终手指抬落,敲出来的却只是一句:恩师啊,请您务必保重身体,我在西南大学很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