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临沂大学 王梓成(圣都13期 班主任:张仁升)
那夜恍恍一梦惊醒,脑海中再次显现你熟悉的身影……回忆起茵茵圣园一载青春,回忆起亦师亦友的你。
初相识
“再来一次!”我一弹而起,坐在身旁的母亲惊讶地望着我,“去报名吧,明天就走!”记得当时高考失利,全家人在为我未来的出路而发愁时,我恳请父母再给我一年的机会。
犹记圣园报名之日,我与母亲初次来到这所儒雅的校园,由于细枝末节的错误,在截止时间最后半个小时才报上名。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开学当日,第二次来到圣园,我知道了自己所在的班级,33班,心里不禁一颤,我高三所在的班级也是33班,希望一切顺利吧。“最牛班主任——张仁升!”母亲指着公告栏说。这正是我后来至亲至爱的老班了。
在宿舍收拾完行李,和母亲做了简单的告别。尽管到了分别之际,我们母子之间还是嬉笑言谈,此时的她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孩子,其实,有时候父母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烈日下望见母亲不再挺直的腰板,我心里五味杂陈,“谢谢您,老妈。”
踏入教学楼,二楼最东边倒数第二个教室,至今仍记得班级的位置,那是梦开始的地方啊!依稀记得我走到班级门口,最先看到的不是坐在门口的张老师,而是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了。当时的震惊程度让我跟老师说话都结结巴巴的。眼前这个大背头,戴着长宽比大约2:1眼镜,小眼睛的老师,就是张仁升老师了!我向来看人比较准,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严”的。不过后来才找到符合张老师的形容词——仁慈的严父。
致青春
如果说青春是一首歌,那我愿意唱响在圣园。
开学之日的军训,伴着星宿早起进入教室,每天飞奔向餐厅打饭,唯一接触到的媒体设备是餐厅里的电视,做好小本儿拿到操场上跑操前背两张,周末逛逛学校里的全福元超市,买点老班不让我们吃的零食,晚上下了一二节晚自习飞奔屋外去抢电话机,小小的电话卡成了和家里唯一的通讯桥梁……这就是在圣园里度过的那些最平凡但最有意义的日常。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老父亲”。身形虽然不魁梧,但是能写出最铿锵的板书,对于学科的挖掘可称为“数学王子”。您总是鼓励我们多问问题,多思考,多总结,每周都要查一次错题本。这仅仅是他身为老师的生活常态。
生活中,他更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家长”。记得他第一次找我谈话时的情景,开学后一个月左右,我去找他拿快递,他跟我说“王梓成啊,你妈妈想你了,我给你妈妈拍一张照片发过去。”“笑一笑嘛,开心一点。”还记得寒假前夕,他为我们每个人发车票的场景,一张一张递到我们手中,像是送别即将远行的孩子……我与他接触不是很多,但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的事却很难忘记。开班会时,他动情歌唱《可可西里的牧羊人》,情到深处时潸然泪下,可爱得像个孩子。
再回首
如今,我已是毕业于圣园两年的学生了,在大学的校园里,再也找不到圣园那样紧凑充实的日子。偶尔会回顾在圣园的点点滴滴,偶尔想念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如果有机会,我会向所有高考失利的朋友说:来圣园学一把吧,在这肆意绽放的青春,圣园会再为我们铺就一条路,努力实现梦想的同时,别忘了看看沿途的风景。
圣园依旧是心怀抱负,不甘平凡的莘莘学子求学殿堂。恩师们依然是屹立于三尺讲台的匠人。我也还是那个我,那个不甘于平庸的自己。
好想再一次漫步圣园,好想再一次坐在圣园的课堂,好想再被恩师点名提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好想去办公室找他拿家母寄来的快递……
恩师,学生时常牵挂您,在这个西风漫天雪的季节,老师,我的老朋友,您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