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未经磨砺苦,锋芒竟不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某种真理被刻意运用到极致,即使这种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也可能衍生出一定的副作用。
譬如:有的人可能在与苦难搏斗中忽视方向和模式的正确与否、忘记调动智慧以求事半功倍。当然,也有的人忽略了这样的规则:在错误的道路上跋涉,即使经受再多的磨难与困苦,也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
求学亦如是。
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双方的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确实可以创造辉煌,但毋庸讳言,也有部分同学,即使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也收效甚微,有的甚至越学越难。
在同样的不畏难、不怕苦的大前提下,有没有可能以更少的汗水、更少的煎熬而获得成功的可能呢?
当时光之轮转动到2016年春天,寿光市圣都中学的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孩子们变了!阳光了,爱说爱笑了,回家提起学业,不在给人刻意隐藏的压抑和苦闷,对家长成绩的关注也不再回避了!
这是怎么了,难道孩子想破罐子破摔想放弃学业吗?
一些落后生的家长疑窦丛生。
当与班主任沟通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代之而来的是喜悦。
是啊,寒假前后,也没见孩子们判若两人地恶补功课,也没见他们累得瘦了、眼圈熬红了,甚至累病了,怎么就进步了呢?
从强扭的瓜,到补圆的路,教与学的颠覆
人为万物之灵,自身灵气本来浑然天成,就想一个完美的圆。出生后,接受各种信息的教化与濡染,这个美丽的圆也就出现了缺口,有的缺口大,有的缺口小。人之学习、修养、奋斗、创造,就是一个补圆的过程。掌握的有益能量越多,修正得缺陷越少,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纯真的幸福,那他的人生就圆满了。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老师帮助学生引发、掌握学习、创造和修正缺陷的能力,从而也自我提高,实现教学相长,教与学,就是在相互补圆。
相反,对于学生的缺口强行填补,甚至按压,结果可能举步维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几十年的学校教育,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家只看到功力的浮躁而看不到精神的升华,只看到按成人对世界的理解被强行塑造而看不到创新火花受精心呵护,只看到“学会”的成果而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但是,他们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没有放弃追求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杠杆。不管是“345高效课堂”还是“271课堂模式”,都在积极的改变现状,寻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他们在探索中有幸邂逅了中国教育的袁隆平——韩立福博士的学本课堂。
2015年12月5日至7日,他们在傅伟宗书记和吴扩林校长的带领下,一行11人来到了北师大全国教博会的现场,听取了韩博士的《学本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座,近距离观摩了几所学校的实践成果展示。他们的心被震撼了!这不正是他们心中的课堂:人人讨论,人人探究,人人参与,人人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韩博士的学本课堂就是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学本课堂,顾名思义,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在学本课堂中,问题导学是基本的思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是基本的组织形式,重视培养学生十大新学习能力。
在学本课堂中,师生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教师称为“大同学”。学本课堂改变基因,指向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基学生未来的创新力。
主动走出安全地带,方知万象更新
人都有自己心里上的安全地带,呆的时间越久,越想走出来。面对不断呈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凭借由安全地带延伸而来的经验进行抉择,结果不言自明。
我教,你学,传道,授业,解惑......
多少年就这样一路走来。可能效果不佳,但是大家都约定俗成;如果停顿这种惯性,打开另一扇门,既可能是柳暗花明万象更新,还可能是山穷水尽,耽误一群孩子,也毁了教育者的“半世英明”。
于是,宿命的轨迹就这样形成了。
学本课堂能不能进入圣都?圣都能不能在学本课堂的引领下创造新的辉煌呢?
他们积极向学校争取,要走出套子,告别影子,挑战自我,改革传统,学习学本。三周之后,韩博士亲临寿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培训。韩博士亲自为他们讲解学本课堂的思维、模式,详细指导他们的具体操作。“三位一体”“12345策略+2微招”“六字诀”“1+3+1”“五级评价”……他们在这一系列新名词的指引下,走进了学本课堂的神秘殿堂。
看到每一位直接体验参与者的高亢的口号,入情的展示,他们被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深深的吸引了!他们记住了韩博士的谆谆教诲:不要站在山脚下,妄论山顶上的美好风景!既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开展行动。
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大同学”,摩拳擦掌,所有课堂一片学本。
然而,学本课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种有严格程序操作的学习组织模式,仅仅凭两个讲座和几节观摩课,是不能运用自如。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够,工具单实用性不强,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能力不会,课堂上需要归纳总结的大同学不敢讲了……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在他们迷茫徘徊的时刻,学校邀请朱绍聪校长带领重庆四川河南三省地的专家老师,深入课堂,手把手的指导上课,用实例详细的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令他们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经过进一步的培训和实践,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课堂展示:看过听过不是学,思过说过才是学,做过用过才有效。
这,还是那些让我们头疼的孩子吗?
当果断走出习惯、进入设定的更通畅的轨道以后,无所适从是难免的,但这毕竟是短暂的,当适应以后,本心也就逐渐显露了,过去难以逾越的障碍,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你看:自主预习,每一个学生埋头苦读,手写笔画,眼口并用,忙忙碌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学生积极质疑,激烈批判,大胆想象,理性创造。小组展评,分工明确,积极踊跃。展讲力求口齿清晰语言简练,展写注重工整规范布局合理。再也找不到打瞌睡的,开小差的!
你听:“同学们,本节课的任务是解决工具单上的学生生成问题和教师预设问题”,“二组展讲的优点是用两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向他们学习”; “请大同学对这两组的争论做个评判和总结”;“请根据大同学的补充,把问题3的答案完善一下”……这是老师在讲课?难以想象:这是学术助理的主持词!
你再听:“我带表2组对问题一进行展讲:……,我的展讲完毕,大家还有疑问和补充吗?”;“我代表1组对你的问题进行补充:……我的补充完毕。”;“我代表3组对你的回答进行质疑,你答案的第二点和后面的问题是矛盾的,我认为答案是……”;这是辩论赛的现场吗?这是学本课堂的展示交流环节。就连上课老是睡觉的同学都积极举手,为小组抢答,为团队争光。而这不正是他们需要的那个积极向上健康竞争的氛围吗!
教书匠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学生求知的本性被逐渐唤醒,虽然习过程紧张而充实,但显然像以前那样沉重。有观摩的家长曾经充实这样的疑问:原来都是学生在学啊,那老师可轻松了,解放了!
事实正好相反,从教书匠到幕后导演的华丽转身背后,是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从一桶水到一汪清泉的超级跨越。
教师在学本课堂中变成了幕后导演,成为一案三单的精心设计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合作者。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串联每一个环节,才能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导演的任务。学本课堂的核心是问题导学,每一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服务学习目标,还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引领学生进一步质疑深入。问题的设置来源于老师的精心备课。高效的学本课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而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要合理分配,前后问题的衔接过渡要自然有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一切也离不开老师的宏观设计全盘考虑精心编排。
学本课堂中,老师始终与学生保持零距离,参与小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并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老师这个导演的角色更具有挑战性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歇尔说过: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教45分钟书,而是如何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高思考能力。所以,要扮演好“设计者、引领者、促进者”这三种角色,无疑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功底、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学本课堂亦如司马迁写《史记》一样,“不虚美,不隐恶”,有什么问题当堂暴露,一起解决。
——十班李晗同学在日志中这样写到:
学本课堂是我们一场美妙的邂逅,在路上发现未知的乐趣与真实,人生亦是如此!
- 附件下载:
